张晓军:高考会变得更好吗?
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来了,这是很多家庭最为重要的事件。毫不夸张地说,有太多的年轻人,在人生最美好的青少年时期,为了这几天挥洒汗水。也有太多的家长,倾注半生精力,为了子女的高考。
很多人喜欢也期待高考,因为那是自己可以走出落后和贫穷不可多得的机会;有的人憎恨高考,但却不得不按照高考的应试逻辑行事。
最近一些年,社会上关于高考的议论越来越多,讨论最多的话题,不外乎高考改革,特别是改变高考导致的应试教育模式。
那么,高考会让大家从应试教育的泥沼中走出来吗?
尽管我们都知道高考导致的应试教育会让孩子们无法健康地成长,但是,在可预见的未来,可能高考不会有根本的改变。因为在教育乃至社会的诸多问题交织的复杂情境中,我们没有比目前更好的可选方案。
有人会问,很多其它国家并不是我们这种高考呀?例如,为什么我们不能像芬兰那样?必须承认,我们的高考规则制定者面临着和芬兰完全不同的情况。
首先是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过多希望上大学的学生之间的矛盾。在只有一半的适龄高中毕业生可以上大学的前提下,高考到目前为止是一种普遍认为比较公平的,决定谁可以上大学和上好大学的办法。
其次,目前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于教育的认知,还停在应试教育的阶段。尽管目前很多大城市里的父母排斥甚至放弃应试教育,但是在大多数的农村和欠发达地区,大家并没有意识到应试教育的问题,还在想当然地践行着应试之路。
第三,我们的社会还是一个文凭社会。为什么这么多人想上大学,主要是因为这张大学的文凭是很多人未来发展的通行证。
最后,我们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,不能普遍采用有些国家基于招生官员个人判断来决定录取谁的办法。
目前有比当前的高考更好的解决方案吗?我不觉得有。
当然,并不是说目前的情况下就只能采取应试教育的高考模式。但要找到新的方式,无疑需要创新。
我们需要创新关于学生成长的评价,需要创新考试的方式,更需要创新教育本身。简单地说,如果现在有一种可以客观地测试学生综合素质的办法,目前这种仅仅考察学生知识学习水平的高考就一定会被替换。
然而,教育创新不易,更难的是,目前并没有教育创新的氛围,最难的是,大家普遍没有教育创新的意识。
如果我们简单做一个教育领域的创新指数的话,这个指数很有可能远远低于其他行业的创新指数。例如,现在全国有多少专注于研究和实践教育创新的人?又有多少钱是投在教育创新上的?学校里面的老师,有多大比例在做教学创新?学校里的经费,有多少被用于教学创新?我们看到华为为了创新每年投入几百亿美元做研发,但你会发现教育里面基本就没有什么投入是给研发的。
再看社会资金的使用,教育是慈善资金投放的一个重要领域,遗憾的是,当下的慈善机构做教育的理念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教育的发展。如果去统计的话,我相信绝大部分资金投给了诸如贫困、捐资助学等方面。并不是说这些方面不重要,这些方面投入再多的钱都值得。但同样值得的,还有教育创新,因为一个创新的模式,很可能带来教育的系统改进,不仅能解决很多既有体系下的教育贫困和不平等问题,还能推进教育整体向前迈进一大步。
这几年,我越来越坚信高考会变得更好,尽管可能是渐变而不是突变,主要的原因是新技术已经带来社会的剧烈变化、人的工作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,以及对于教育的需求的根本变革。
在不远的将来甚至现在,一个人仅仅靠上大学所学的东西,显然不能支撑起一生的生活和工作。终身学习成为常态后,大学文凭的价值很有可能会降低;同时,人工智能的发展,将会取代低端劳动力,人成长于社会,将更需要那些素养和能力维度的东西。靠应试教育走上来的学生,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,这将进一步降低文凭的价值和追逐文凭的热度。
当然,更重要的是,今天已经是一个共创的社会,学校已经不再具有教授知识的垄断权,当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的时候,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大学学习资源稀缺的状态,从而打掉应试教育存在的又一个温床。
当然,这些趋势能否促进高考改革,归根结底,还要看教育创新的成效。因为条件的改变,并不必然带来新的教育模式,真正带来新模式的,唯有教育创新。
谁能做教育创新?教育创新能做什么?简单地讲,希望每位老师能够琢磨,如何能够通过自己的课堂帮助学生提升核心素养,如何衡量学生核心素养的变化;希望每一位学校的管理者能够琢磨,如何和家长及社会一道,营造一个更有利于孩子核心素养提升的氛围和环境;希望教育研究者能够走进教育的实践,去发现那些真正闪光的做法,并总结提炼为普适性的模式传播出去;希望家长能够有勇气和魄力去追求对孩子一生更重要的东西……
希望更多的人,关注和支持教育创新;
希望更多的人,加入到教育创新的行列;
让我们一起关注、支持和践行教育创新,让明天的高考更美好!
▪ 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院长
▪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可持续发展联盟秘书长
▪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、副秘书长
▪ 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
图片选自https://www.ssyer.com
《教育大家谈》征稿
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(简称“西浦ILEAD”)倾力打造原创教育思想品牌,欢迎国内外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从业者投稿,分享高等教育变革实例,与同仁们一起深度剖析观点,解析前沿热点,让我们听见您的声音。
我们欢迎一切与教育教学创新和改革的话题,题材不限。来稿请发送至邮箱:
Zhen.Wang@xjtlu.edu.cn
点击这里查看更多《教育大家谈》文章,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,说出您的观点和建议。
▼戳阅读原文,查看更多《教育大家谈》文章